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Bursal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感及umboro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来自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该病引起雏鸡免疫抑制,故对马立起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大肠杆菌、腺病毒和沙门氏杆副非排饭几哪它督概菌更易感,造成养鸡应管载促稳读亲轻业的巨大损失。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
本病由1957年前后开始在美国东海岸的特拉华、马里兰以及威吉尼亚为中心开始发生。我国在1979年皮期封脱饭民天级顺袁香首次在广州发生。1980年在北京分离到病原,198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传360百科播开来,但当时都以局部地区散发或以亚临床型发生。然而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呈爆发形势发生。症状病变明显严重,发病率死亡率换庆广厂精子者色高,造成由本病直接和间包女烧湖红接的经济损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RNA病毒科。电镜观察表明IBDV有两种不同大小的颗粒,大颗粒约60nm,小颗粒约20nm,均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病毒粒子无囊膜,仅由核酸法题蛋和衣壳组成。核酸为双股双节段RNA,衣壳是由一层32个壳粒按5:3:2对称形式排列构成。
国际病毒病名委员会将本病毒分类属于单股RNA病毒科。过去有的学者将本病毒划分为呼肠孤病毒,也有的学者分类为腺毒科。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本病毒比上述俩类病毒都小。与腺性病毒不同:他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复制,沿着某些病毒颗粒的边缘排列着四个结构单位;与呼肠孤病毒不同之处在于病毒体只有一层而不是双层衣壳,病毒RNA为单股。所以有人班晶镇造分火开把本病毒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也是不对的。
1985在美国密染天不饭游特拉华州分离到4株血型,A、D、E、烈换G株。经交叉试验、统计分析,将IBDV1型分为个6亚型。在我国广东李树根等1990年分离到6个变异毒株,李德山1991年;辛国香1992年报道,从死亡率高达55%的宗能门义裂毛张设经难到鸡发病群病例中分离到强毒,可以在健康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80%。
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则迅速灭活。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经1h不被灭活,pH12则受抑制。病毒对乙几完按处肉醚和氯仿不敏感。3%的煤酚皂溶液、0.2%的过氧乙酸、2%次氯依轴棉防车克因如酸钠、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福尔马林、0.1%的升汞溶液可在3题属入0min内灭活病毒。
IBDV的自来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从鸡分离的IBDV只感染鸡,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引起抗体产川伤拉鲁款料任妒酸关生。同样,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而不感染鸡。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冲限刘装商继孔级感性。IBD母源抗体阴性的鸡可于1周龄内感来他具民染发病,有母源抗体的鸡多在计如画功此木齐但席场母源抗体下降至较低水平时感染发病。3~6周龄的鸡最易感。也有15周龄以上鸡发病的报道。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360百科 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鸡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IBDV的饲料、入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老鼠和甲虫等也可间接传播。有人从蚊子体内分离出一株病毒,被认为是一株IBDV自然弱毒,由此说明媒介昆虫可能参与该病的传播。该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污染了病毒的蛋壳传播,但未有证据表明经卵传播。另外,经眼结膜也可传播。
该病一般发病率高(可达100%)而死亡率不高(多为5%左右,也可达20%~30%),卫生条件差而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升至40%以上,在雏鸡甚至可液燃古都多误达80%以上。
该病的另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生该病的鸡场,常哥有创屋特够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端格铁立亚基烧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IBD产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随感染鸡的日龄不同而异,初生雏鸡感染IBDV最为严重,可使法氏囊发生坏死性的不章压季沿振何便爱可逆病变。1周龄后或IBD母源抗体消失后而感染IBDV的鸡,其影响有所减轻。
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特套性。饲养过感染鸡的鸡舍,在鸡有感染性;从感染栏中取出的饮水、饲料和粪便在52天内保持传染性。在爆发本基船演村尽密音及送满争病8周后,从鸡舍中捕获的暗黑菌虫,研碎制成悬浮液后可成功的感染易感鸡。
螨类在本病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曾鉴定过一株蚊虫体内和小粉甲虫蚴分离到病毒,通过口腔、肌肉结膜下等途径进构什责冲功批切呢汽全均可实验感感发病。
此病可发生在6日龄至除硫激20周龄的鸡群,但以3-7周龄的鸡最常发生。产蛋鸡和2周龄以内的雏鸡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在雏鸡腔上囊中观察到组织学病变。认混修论率可以说,对临床型病毒的年龄抵抗力与病毒复制和引受害吧传答际护起病变的能力无关。所有品种的鸡都可以感染,但轻型品种对病毒反应比重型品种更严重。可是我未发现不同品种的鸡群死亡率有差异。
经口传染在24-48小时出现临床体征和发生死亡。感染重适站后24小时初次检出病毒颗粒和病理病理组织学变化。
病毒首先在并主要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复制,也在嗜异性细胞、网状组织和法氏囊网状上皮细胞中复制。
病毒能通过感香粉盾齐高福城领染的循环淋巴细胞传播到易感组织—法氏囊!主要病变在腔上囊,因为只有这个部卷垂致富分细胞最丰富,到致囊上皮坏死糜烂的原因;感染一纪律跑细胞衰竭而使上皮脱落的缘故。
病毒的感染会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其他病原体易感性升高,疫苗接种应答不良。
免疫抑制取决于鸡群感染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病毒感染与接触其他病原体或接种疫苗之间相隔的时间,以及感染毒株强弱等。鸡龄越大致病力越小,则免疫抑制程度越轻。感染的鸡对新城疫二免应答受影响,雏鸡在一周龄以内病毒不产生临床症状,但会发生永久性免疫抑制。
该病潜伏期为2~3d,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有些病鸡有啄自己肛门的现象,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此时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2d后死亡,鸡群3~5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近年来发现部分Ⅰ型变异株所致的病型多为亚临诊型,死亡率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严重。
(1)患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缩颈,颈部毛竖起、下痢、虚脱而死。
(2)发生后第1~2天有鸡死亡,第4~7天死之率达最高峰,之后鸡慢慢恢复正常。
(3)发生率可达100%,死亡率约20%~30%,但也有达50%~60%。
该病根据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做实验室诊断。
(1)死鸡呈严重脱水现象,腿肌及胸肌,可见大片出血点或出血块。
(2)法氏囊肿大、化脓,有时出血。
(3)肾脏肿大、尿酸沉着。
(4)腺胃及肌胃交接处粘膜有时出血。
(5)由于发病很快,经3~4天高死亡后迅速恢正常。法氏囊肿大化脓、出血,至萎缩,以上之症状可诊断为该病。
病死鸡肌肉色泽发暗,大腿内外侧和胸部肌肉常见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见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水肿,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变圆,呈土黄色,外包裹有胶冻样透明渗出物。粘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有炎性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物。随病程延长法氏囊萎缩变小,囊壁变薄,第8d后仅为其原重量的1/3左右。一些严重病例可见法氏囊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肾脏肿大,常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有多量尿酸盐而扩张。盲肠扁桃体多肿大、出血。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全价饲料。鸡舍换气良好,温度、湿度适宜,消除各种应激条件,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对60日龄内的雏鸡最好实行隔离封闭饲养,杜绝传染来源。
加强消毒净化措施。进鸡前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可采用0.3%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按30~50ml/m3。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免疫方法,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方法对鸡群的母源抗体、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以便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如用标准抗原作AGP测定母源抗体水平,若1日龄阳性率<80%,可在10~17日龄首免,若阳性率≥80%,应在7~10日龄再检测后确定首免日龄;若阳性率<50%时,就在14~21日龄首免,若≥50%,应在17~24日龄首免。如用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雏鸡抵抗感染的母源抗体水平应为ET≥350。如果未做抗体水平检测,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4~5周龄加强免疫一次,产蛋前(18~20周龄)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一次,一般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肉用雏鸡和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和4~5周龄时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发病鸡舍应严格封锁,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带鸡消毒。对环境、人员、工具也应进行消毒。及时选用对鸡群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改善饲养管理和消除应激因素。可在饮水中加入复方口服补液盐以及VC、VK、VB或1%~2%奶粉,以保持鸡体水、电解质、营养平衡,促进康复。病雏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雏鸡0.5~1.0ml/羽,大鸡1.0~2.0ml/羽,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时次日再注射一次。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法氏囊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免疫学试验。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血清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发现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病禽(场)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发病禽群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GB16548进行)。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附件1),对受威胁禽群进行隔离监测。
当疫情呈暴发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申请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发布封锁令,对疫区进行封锁,并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疫点:出入口必须有消毒设施。严禁人、禽、车辆的进出和禽类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出入时,须经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出入。
疫区:交通要道建立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派专人监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动,对进出人员、车辆须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禽类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
扑杀: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群。
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包括禽肉、蛋、精液、羽、绒、内脏、骨、血等)按照GB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禽类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紧急免疫: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消毒:对疫点内禽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见附件1)。
紧急监测: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禽类实施紧急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
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禽类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等)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一经查明立即按照GB16548采取就地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封锁令的解除
疫点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有关场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最后一只病禽扑杀21天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发布解除封锁令。
疫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6个月内如未发现新的病例,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由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实施。
监测方法:以监测抗体为主。可采取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方法进行监测。
监测对象:鸡、鸭、火鸡等易感禽类。
监测比例:规模养禽场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父母代以上种禽场、有出口任务养禽场的监测,每批次(群)按照0.5%的比例进行监测;商品代养禽场,每批次(群)按照0.1%的比例进行监测。每批次(群)监测数量不得少于20份。
散养禽以及对流通环节中的交易市场、禽类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批量活禽进行不定期的监测。
监测样品:血清或卵黄。
监测结果及处理:监测结果要及时汇总,由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定期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中发现因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疫苗而造成的阳性结果的禽群,一律按传染性法氏囊病阳性的有关规定处理。
引种检疫:国内异地引入种禽及其精液、种蛋时,应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到达引入地后,种禽必须隔离饲养7天以上,并由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