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中山大学中文系

中山大学中文系是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简称,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18人。

新世纪以来,中文系发展迅猛,布局合理,影响日益扩大来自。2000年中文系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0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360百科学与世界文学、语往伟调侵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非物额安述费困参论质文化遗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遗产界脱铁研究中心)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古典文献学);1个省级人倒站司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古代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中文名 中山大学中文系
  • 外文名 Department of Chinese,SYSU
  • 成立时间 1924年
  • 系主任 彭玉平

历史沿革

  192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

  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扬经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来自、发展文化为宗旨,内设考古、360百科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

  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起察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件众屋督皇位换富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

  抗日战争时期,中文酸般白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

  1946年,语言学系成立。中文系与语言谈样么历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语言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4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

中山大学中文系

  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

  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该中心并入中山大学外国语河赶权合各商眼针际善投学院。

  1994年12月,中文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

 华由剂 2002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和高教司批准,中文系被评为优秀基地。

  2004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和教育厅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7承才圆破周执断妈扩飞种年,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科方

  中山大学中文系名师事历牛辈出,学科基础深厚,学科特色鲜明。近年来,为推动新时期学科建设的新发展,以迎接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评审为契机,重新规制头袁原专余控灯际划布局学科方向设互棉航导色介国征置,整合出了更加彰显中山标迫欢职危卷大学中文系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的六个学科方向。

中国古代文体学与文学批评史

  学科带头人:吴承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首席专家、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热世些际洋次做频浓一住教授)

  本方向由方孝岳、詹安泰、黄海章、王季思等老一辈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文体形态、文体批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已成为中国古电沙四代文体学研究重镇。以吴承学为学术带头人,张海谓先阶怕挥父建铁杨之鸥、孙立、彭玉平(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学术骨干,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获得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项,仅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三种重要期刊上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4种。吴承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分别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分别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前,本方向正在稳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的研究,努力将本方向打造成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全国学术中心。

中国戏曲史

  学科带头人:黄天骥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首席专家)

  中国戏曲史是本学科的传统优势方向,由著名戏曲史家王季思、董每戡开创,目前以黄天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康保成、欧阳光、董上德、宋俊华("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学术骨干,梯队健全合理。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3项,获得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3项,仅在《文艺研究》、《文史》、《文学遗产》三种重要期刊上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3种。

  本方向在几代学人的努力下,形成了理论与实证结合的鲜明特色,在戏曲史、戏曲文学、戏剧形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康保成的《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黄天骥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结项被评为优秀;宋俊华的《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刘晓明的《杂剧形成史》分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黎国韬的《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目前,本方向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观念、视野、方法与中国戏剧史研究》。

汉语语言学与古文字学

  学科带头人:李炜教授(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南方明清汉语研究》首席专家)

  本方向名师辈出,赵元任、杨树达、罗常培、王力、岑麒祥、容庚、商承祚、高华年等曾在此任教。1946年王力在我校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语言学系;1956年古文字研究室经批准为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室。李新魁、唐钰明曾先后获"著名中年语言学家"殊荣。本方向以李炜为学术带头人,李中生、陈伟武、庄初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杨泽生、刘街生、陈斯鹏(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学术骨干,整合古文字、汉语史、现代汉语、方言、应用语言学,形成了特色优势。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获得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5项。仅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三种重要期刊上就发表学术论文16篇,出版学术著作15种。

  本方向的特色优势之一是挖掘整理古文字材料、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汉语史,完成有《金文编》等标志性成果。陈斯鹏的《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获首届罗常培语言学奖一等奖,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黄文杰的《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曾宪通的《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杨泽生的《释"怒"》获第十四届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梁银峰的《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陈斯鹏的《战国简帛文学文献考论》分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本方向还致力于贯通古今,打通"古-方-普",本体与应用研究并重。由于研究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成功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明清南方汉语研究》,目前该重大项目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全面铺开,该项目的最终完成定能将本方向的综合学术实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古典文献学与岭南文化研究

  学科带头人:黄仕忠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藏珍稀戏曲俗曲文献汇萃与研究》首席专家)

  本方向以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为依托,以俗文学文献与岭南文献整理、研究为特色。2007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以黄仕忠为学术带头人,杨权、许云和等为骨干的学术团队。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获得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仅在《文学遗产》、《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故宫学术季刊》(台北)三种海内外重要期刊上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9种。

  黄仕忠带领团队在海外藏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调查、整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子弟书全集》、《子弟书总目》、《木鱼书总目》等俗文学文献研究著作将于近期出版。李南晖的《京都大学藏钞本水经注疏》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陈永正、杨权等主编的《全粤诗》是第一部地方性诗歌总集,总字数达5000余万字,现在已经出版14册。许云和在出土文献与汉魏乐府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该方向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藏珍稀戏曲俗曲文献汇萃与研究》,并继续开展《全粤诗》的编纂和研究。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学科带头人:林岗教授(副系主任)

  本方向由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整合而成,历史悠久。楼栖、吴宏聪、程文超、黄修己、艾晓明等为本方向做出了贡献。目前,以林岗为学术带头人,王坤、魏朝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希、谢有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张均等为学术骨干,将文学史论、文艺生态、文化研究等方法交叉融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方面特色鲜明。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获得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7项;仅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三种重要期刊上就发表学术论文18篇,出版学术著作35种。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谢有顺的《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谢有顺还策划举办了多届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传播活动"全球华语文学传媒盛典"。

  本方向注重从经典诗学向非经典诗学领域的开拓,注重从经典文本中心向文化制度视野的开拓,注重从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开拓,在文学史论、文艺理论、文化建设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学术风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学科带头人:康保成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本方向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由民俗学、民间文学、地方戏曲、濒危方言等整合而成,具有鲜明的特色。在研究方法上重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并重,是当下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该方向以康保成为学术带头人,刘晓春、王霄冰(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等为学术骨干。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项。仅在《文艺研究》、《文史》、《世界宗教研究》三种重要期刊上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4种。主办的学术期刊《文化遗产》已进入CSSCI来源期刊。

  近两年出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被《人民日报》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2010年起草的《关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被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委采纳。2007年康保成获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称号,4位教授获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本一级学科负责人为系主任李炜。

科研情况

  中国戏曲史是中山大学中混烈极三关其井误做盾断文系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王季思、董每戡在20世纪50年代奠基,迄今已成为全国戏曲研究的中心。近年来,以该学科为主体完成的《全元戏来自曲》(十二卷),已由人民360百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1年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学科还出版了一批研究古代戏曲、小说及诗文的专著,在学界有较大影响。

  古代诗文与诗文急实纪续独理论亦是中山大学中文系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文体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甲骨文、战国秦汉文字及相关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问题;二是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三是现代汉语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成果、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该学科出版的《金文编》、《长沙楚帛书文字编》、《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是观剂血费史》等著作,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机空简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时限、海内外文学的地限,文学和文化的界限,具有创新意义。该学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1903--前夜的涌动》等著作,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文艺学学科包括文艺即乱践胞理论与批评、美学、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成果。

  语言学宜验区谈发司气边吗与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该学科在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比较互德世顾吗费研究,尤其关注妇女、性别与文化再现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献和岭南文献。该学科在元明清戏曲、小说、诗文的整理与研职搞载最见斗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制段急眼这胞护善

  民俗学学科是与人类学系共同建设的博士点学科。周超难类向向该学科继承了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在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该学科整理出版的《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让海内外学界得以呼百现达笑重新全面审视中国民俗学最早生成时的勃勃生机。

名师长廊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本绍协校其校战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督及安放有鲁迅、郭沫若、傅斯年、郁达振些能夫、成仿吾、顾颉刚、道眼可空着自百成搞密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季思、冼玉清、黄海章、楼栖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属未酒补析氧变输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文系系刊《烟即扬杨变相察薪火》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研究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等工作。

基地建设

  1994年12月,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和高教司批准,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2004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和教育厅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教学情况

  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本科教学。如加强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改革基础课课程体系;认真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建设好一批省、校级重点课程。坚持固本培元,加强学生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同时,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我系一贯坚持倡三风(自觉地学习、刻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抓三文(作文、古文、英文),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期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强化写作训练"和"全程导师制"计划,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作百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作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学生写作学年论文和参加教学实习,四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期间,其写作和学习活动,均有导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个计划已实施多年,颇有成效。我系的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分别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对外交流

  近年来,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制度,并与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我本纯良
下一篇:千屈草

相关文章